Menu Sidebar Widget Area

This is an example widget to show how the Menu Sidebar Widget Area looks by default. You can add custom widgets from the widgets in the admin.

没想到刚到蒙特利尔的第一天,我就遇见了此行最喜欢的教堂——圣母世界之后主教座堂(Cathedral-Basilica of Mary, Queen of the World)。更让我惊讶的是,尽管我从未亲眼见过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但当我站在这座教堂前时,几乎可以肯定:它的设计灵感正是来自那座世界著名的宗教地标。

拍摄于2024年10月17日 早上9:10

这座宏伟的天主教大教堂,就静静地矗立在蒙特利尔市中心,距离中央火车站出口的“文明环”(The Ring)不过几步路。钢筋水泥之间,它仿佛是一处通往信仰与历史的入口。

但我与它的邂逅,却完全出于意外。

从多切斯特广场出发,蒙特利尔的动物先治愈了我

那天,我刚刚得知手机无法维修,心情有点低落,只好先回旅店放下包,想着出门随便走走。没想到这一走,走到了多切斯特广场(Square Dorchester),也走进了蒙特利尔给我的“第二印象”。

第一印象是“到处在修路,导航都不好使”,而第二印象是:这里的鸽子和松鼠实在太热情了。

广场上,一位看起来像是原住民的女士坐在长椅上喂鸽子,鸟群围绕着她,甚至有鸽子站在她的肩膀上。她穿着简单,表情平静,但那一刻,她就像这座城市最温柔的一部分。

我从包里掏出一块无盐米饼,试图吸引一只松鼠。没想到它“抢完就跑”,连个正脸都不给我拍!这也太“蒙特利尔本地鼠”了吧!

在多伦多我也见过松鼠,但从没见过像这里这样一点都不怕人。起初我以为只是这个广场的魔力,后来才发现,这几乎是整个城市的默认设置。或许是因为天气渐冷,动物们对人类更放松;也或许,这是蒙特利尔特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节奏。

一步之遥,看见“缩小版圣彼得大教堂”

多切斯特广场东侧,有一尊威尔弗里德·劳里埃爵士(Sir Wilfrid Laurier,加拿大第七任总理)的雕像。当我站在雕像前拍照时,一位路过的男士笑着说:“That’s my dad.”(“那是我爸。”)——这就是蒙特利尔的幽默感,随时随地。

穿过雕像,我终于看到了那座让我惊艳的大教堂。虽然周边仍在施工,无法拍下完整的外观,但它的庄严与气势已经足以让我停下脚步,仰望良久。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分辨天主教堂,那可以记住一个小技巧:许多老教堂在门前会放置雕像——大多是圣母玛利亚,或者是教堂的守护圣人。而圣母世界之后主教座堂的正立面屋檐上,就排列着13座圣人雕像,代表着支持这座教堂建设的13个堂区。

教堂的名字——“Mary, Queen of the World”(圣母世界之后)——直接表达了它对圣母玛利亚至高地位的敬意,也是它在天主教信仰中神圣地位的体现。

圆形祭台、螺旋华盖,让人仿佛置身梵蒂冈

推开教堂厚重的大门,进入主殿,仿佛穿越时空。最令人震撼的,是教堂中央罕见的“圆形祭台”(altar),信众可以绕着它自由参观。

为什么是圆形?因为圆象征永恒、完美,也象征上帝的无边神性。这种设计让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靠近祭坛,让宗教礼仪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但这种布局在世界教堂中极为少见,多见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

更令人惊喜的是,祭坛上方有一座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华盖”(baldaquin)——四根螺旋柱高高升起,装饰精美。这其实是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贝尔尼尼设计华盖的复制品,是“蒙特利尔版圣彼得”的最大亮点之一。

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它。我要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你。
Tu es Petrus, et super hanc petram aedificabo Ecclesiam meam, et portae inferi non praevalebunt adversus eam. Et tibi dabo claves Regni coelorum

这种装饰性极强的华盖,原本用于强调祭坛的神圣和神秘感。虽然很多现代教堂为适应世俗化的趋势而简化设计,但在圣母世界之后主教座堂中,这种传统仍然被保留,令人肃然起敬。

他(雅各)是救主最钟爱的三位宗徒之一。在犹太和撒马利亚,他使许多人皈依基督信仰。
Is unus fuit ex tribus Apostolis, quos Salvator maxime dilexit. In Judæa et Samaria, plurimos ad Christianam fidem perduxit.

传统与现代之间,信仰正在改变模样

在许多早期基督宗教传统中,信仰空间往往带有“不可接近”的神秘色彩,比如东正教至今仍保留“圣所”的概念,神职人员在独立空间中进行仪式。

耶稣说:“你们不知道自己在求什么。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他们说:“我们能。”
Respondens autem Iesus dixit: Nescitis quid petatis. Potestis bibere calicem, quem ego bibiturus sum? Dicunt ei: Possumus.

而如今,越来越多教堂去掉了厚重的屏障和装饰,把重点放回信仰本身。这让更多人,无论背景、语言、文化,都可以参与其中。你甚至可以用英文、法语、西班牙语,甚至中文参与弥撒,而不再局限于拉丁文。

我自己并不是一个宗教“极简主义”的拥护者。我一直都偏爱那些繁复的雕塑、华丽的服饰和庄严的建筑。但不可否认的是,信仰正在用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走近现代生活。

如果你来蒙特利尔,别错过这座城市心脏的教堂

我今年又重新走进了这座教堂,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穹顶依旧辉煌,圣人雕像依旧伫立不语。只是圣伯多禄雕像旁的教宗画像,悄然从方济各换成了良十四世。

这一次,我又在蒙特利尔住了一周。这座讲法语的北美城市,在初冬微寒的风中,依旧展现着它温柔又典雅的一面。

如果你也对这座有点“欧洲范儿”的加拿大城市感兴趣,欢迎关注我,接下来我会带你继续探索更多有关蒙特利尔的角落与故事。

📷 照片拍摄于:2024年10月8日、2025年6月6日
✍️ 文章写于:2025年6月

By 悠悠

旅行 | 生活 | 加拿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