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明三百六十点,
风撼三千四百铃。
最好天宁云外塔,
恨无梯级上青冥。
说起北京市内的宗教场所,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白云观。然而,就在与白云观一水之隔的地方,静静伫立着一座古老而鲜为人知的佛教寺院——天宁寺。寺内的佛塔,不仅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也是中国辽代建筑的珍贵遗产。
建造年代:一座误以为出自隋朝的佛塔
天宁寺本身是新建的,并不稀奇。但是寺中佛塔却是大有来头,关于它的年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包含争议。最开始,人们根据乾隆皇帝的碑记推断,这是一座隋朝的建筑。然而,这样的推断缺乏有力的史料证据,所以并不十分可信。
1935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中提到过北京的天宁寺塔,并以此为例,详述了古建筑断代之法,即:文献记载与建筑形制。
天宁寺塔为八角形塔,而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八角形塔是唐代天宝年间所建的净藏禅师塔。由此可以推测天宁塔是唐或其以后的建筑。

天宁寺塔是十三层的密檐塔,全塔满雕须弥座,这样的样式并没有出现在唐代的建筑上。此外,唐代的塔檐大多为叠涩出檐,不施斗栱,与天宁寺塔相异。
斗栱是最能体现建筑建造年代的物件,天宁寺塔檐下斗栱较为复杂,包括计心造与斜栱,这样的构造大概至五代宋初才出现。相比之下辽代和金代的塔与之较为接近。
圆门券、门扇、雕刻、平坐栏杆和须弥座上的壶门,都与辽金时的塔比较相似。
通过比较,梁思成断定此塔应建于辽末,而壶门、力神、狮子等很可能是明清时期重修的。
1992 年 4 月,天宁寺塔大修清理塔顶时发现一块汉白玉石碑,经考证,这就是辽代的建塔碑,根据碑文记载,该塔的建造年代最终被确定为辽天庆九年(1119 年)。



塔的历史转折点
值得一提的是,此塔建成的第二年,大辽皇室分裂;4年后,辽帝被金俘获,王朝走向了终点。此塔也许是为了国家转运而造,但是很不幸的是并没有给岌岌可危的辽带来多少运气,反而成了亡国的见证。
建塔初衷:弘扬佛法还是祈愿国运?
辽代利用唐的幽州作为辽的五都之一,称为南京(燕京)。
因古契丹人信奉佛教,而天宁寺又位于燕京城的宫城旁,因此修建了这座高大雄伟的砖舍利塔来弘扬佛法。
天宁寺塔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砖塔,更是北京作为“五朝帝都”的见证。

待解之谜:佛光幻影与佛舍利之说
梵宫塔影
明清时期,天宁寺塔的”梵宫塔影”,被列入的京城“宛平八景”。
据说每天中午,天宁寺大士殿中门关闭,阳光依然能从门缝照进去,而此时,天宁寺塔的全部塔影恰好映在其中。古人云:此非塔影,乃舍利珠光上聚,摄入塔影。即佛光也。
由于此塔历经沧桑,特别是在唐山大地震中受损严重,所以这样的现象是否存在还有待考证。

塔下舍利
传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涅磐后,其弟子为在中原传播佛教,将一包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献给隋文帝,隋文帝颁旨在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法门寺、天宁寺均为其中之一。
但是天宁寺塔为辽代补建,据隋仁寿年间以逾数百年。但是此塔“其中无阶级可上,盖专以安佛舍利,非登览之地也”。
然而,辽代作为一个“迷失的王朝”,史记甚少,因此今人几乎无法考证佛塔是否为了保护佛舍利。

天宁寺游览体验:古塔与尼寺的静谧融合
1. 佛塔雕塑
塔身上的莲花、狮头与力士浮雕极具动感与张力,尽管风化严重,依旧能窥见其艺术价值。尤其北侧因北京常年西北风,雕刻破损最为严重。
2. 尼寺氛围
天宁寺为尼众寺院,参观期间遇见多位女师傅。一间禅房正在讲解关于女性德行的讲座,听众多为中年妇女,氛围宁静而真实。
3. 花木与修行
花期时节,寺中花木盛开,一位师傅在花前练功,静中有动,画面充满禅意。

4. “双塔”风景
寺旁并立一个高耸烟囱,源自曾经的热电厂。尽管被部分游客认为影响古塔景观,但这座烟囱已与天宁寺塔并存近40年,也逐渐成为另类地标。

结语:天宁寺塔的历史价值与文化象征
作为北京最古老的砖塔,天宁寺塔不仅体现出辽代建筑的高超工艺,也折射出北方佛教文化的演变与帝国兴衰的印记。这座“不可登临”的佛塔,沉默地伫立在现代城市一角,静静守望着历史的回响。